Sidebar

在九月的第二周,我们聆听了 V. Silius 博士题为 “孔子—师者 ”的讲座,深入探讨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我们还庆祝了 9 月 10 日中国的教师节。这个节日与这位哲学家的诞辰有着密切的关系。毕竟,孔子作为 “万世师表 ”进入了中国传统,至今仍被人们铭记。

讲座分为两个部分:关于孔子本人的生平故事和关于教与学的解读。讲座伊始,主讲人首先介绍了孔子出生和成长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如何开始教育之旅。那是一个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的时期,

政治社会秩序崩溃,这促使人们认识到需要寻求军事道路以外的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在思想史上也被称为百家争鸣时期。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流派(道家、法家、墨家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的。正如Silius博士所指出的,这些背景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对孔子最了解的是一本名为《论语》的书。它是由 500 个短小的对话式段落组成的文本。这部作品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并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整个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孔子作为教师的形象从一开始与欧洲接触时就传到了欧洲。Silius 博士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这位哲学家在东西方艺术中的形象。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我们深入探讨了两个主要概念:学与教。

讲座中的一些观点:学习是人类和个人发展的任务,而不是对美好生活的务实追求;学习者是一个视野开阔、志向高远的人;学习必须注入独立、反思和深入的思考。

关于教的问题,主讲人指出,教师不是教员,而更像是一个可以与之产生共鸣的存在参照点。教学是个性化的,没有内在动力是不可能的。

在回答 “谁是老师 ”的问题时,主讲人说,没有积极的学生,老师就不能成为老师。只要有人积极向你学习,你就是老师。

这次讲座还重点讲述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追求知识。以下是讲座结束时主讲人的一些感想。学习和修身的最高境界甚至不是完人-- 君子,而是智者-- 圣人。最重要的是相互交谈、倾听和关注。

讲座的最后,主讲人将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学生和老师,比作一名音乐家,他不仅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还能达到即兴发挥的水平,而这只有懂得用心聆听的人才能做到。这个比喻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