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维尔纽斯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一场由汉学家、研究员、副教授 Vytis Silius 博士主讲的讲座,他可能是研究孔子著作最全面的学者。在题为 "如何做善者?《论语》中的一些例子 "的讲座中,主讲人围绕《论语》文本,向我们介绍了儒家经典伦理思想。
讲座一开始,主讲人就强调了《论语》的结构、作者和创作历史背景的另类性。《论语》是一部并非以连贯叙事方式撰写的著作。它由许多单独的小短语或段落、对话或对已发生事件的描述和总结组成。当读者开始寻找连接点时,文本的连贯性就会显现出来。
V. Silius 博士在阅读作品中的段落时,他将重点集中在几个关键概念上。他认为,这部著作中最重要的概念是 " 君子",高贵的人,这是起点。在阅读《论语》并试图解读文本时,他寻找术语之间的联系:与集体行动相对立的族群的“仁”;仪式化行为的“礼”,这是一套帮助人们保持道德标准的社会语法规则。
我们探讨了这些概念的含义及其在文本中的相互关系,试图重建这些概念所要描述的实际的行为模式。同时,我们还考察了孔子的伦理理想如何转化为当代道德哲学问题。
讲座结束时,我们问孔子是否可以被称为道德哲学家。主讲人比较了东西方文化中道德规范和礼仪的差异。最后,他总结说,什么是善者是很难解释的,尤其是当人们试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理解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