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0 日,维提斯.西利乌斯博士(Dr. Vytis Silius)在维尔纽斯县阿多马斯.米克维丘斯公共图书馆,做了一场有关《孙子兵法》的讲座。《孙子兵法》也许是世界上最著名、流传最广的著作之一。
首先,讲座人向我们介绍了《孙子兵法》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孙子兵法》起源于公元前 400-300 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该著作的最早版本可追溯到公元前 140-118 年,是在 1972 年的发掘中发现的。那个时代的文字没有具体的作者,这就是为什么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由多个作者而非某一个人所写,并最终归于一个叫孙子的名下的原因。西利乌斯博士在讲座中强调,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强调互补互惠的阴阳世界观,这在阅读这本著作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孙子兵法》将围绕我们世界的术语、观念和形象与当时的哲学文化体系相关联,这系凸显了文本的深度。这部著作的重点是君主和将帅。第一章解释了君主必须做什么以及如何行事。 君主的角色包括修道,制定战争决策,决定何时谨慎负责地投入战斗,而当别无选择,只能迎敌出战时,他的角色就结束了。这时,将帅就会出现。他独立、有责任、做表率,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做出决策,因为只有当你不凭一时冲动行事,而是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互动时,你才能有效和高效地行动。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孙子兵法》描述了战争的总体状况,以及战争方式本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文化中文化英雄是如何被理解的,敢战者是如何被忽视的。读《孙子》,我们必须明白,这是一种不崇尚战争的文化,战争被视为不得已而为之。在这种文明中,从古至今,主要的英雄都是文化英雄,而不是军事英雄。这部作品的普遍价值是什么?人是这部作品的核心。本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多样、复杂和不断变化的世界,其变化原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面对这种多变性,我们需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最后,讲座人回到了作品的标题,对 《孙子兵法》这个标题的英文翻译“The Art of War(战争的艺术)”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谨慎对待。在中文中,"法"最好译为 "规则 "或 "规律性"。而 "Art(艺术) "一词有点误导,给人一种浪漫的意蕴。
我们希望听众能够深刻领悟永恒的真理,对翻译提出质疑,并进一步深入作品的核心。 感谢讲座的出席者,感谢那些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并参与辩论的听众。期待大家参加下一次孔子学院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