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任何对中国的儒家、道家和佛教哲学感兴趣的人可能都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共存的,以及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争论。3月3日,东方哲学体系和宗教研究员(立陶宛文化研究所)Tadas Snuviškis 博士做了题为 "中国三种哲学一瞥:儒家、道家与佛教的论战"。他讨论了这三种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及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它们之间出现的争议。

 佛教(起源于印度和中亚)从1、2世纪开始在中国传播,引起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家的紧张和争论。回顾这些哲学,儒家的主要学说是:尊重父母和长辈,其中包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素质的培养、学习/自我教育,以及对礼仪和古代习俗的尊重。就道教而言,其基本原则是 "道",即万物的本源;无为以及作为障碍的智性和理性。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解脱痛苦。这是通过各种实践来达到的,如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它涉及正确的态度、意图、语言、行动、生活方式、努力、注意力和集中。佛教还强调出家修行 –脱离尘世,而道家和儒家不是这种情况。

1 v6UkubM1fPYcYLwfYJPAVw

因此,自5世纪开始这三种哲学相互竞争,引发了激烈的辩论。有趣的是,这个辩论是通过撰写文章进行的。儒家或道家写了一篇批评佛教的文章,而佛教徒则反驳并表达他们对这些学说的批评。这些文章被送到统治者手中,统治者与他们的顾问一起评估哪些学说更有力,哪些学说应得到支持。

T. Snuviškis博士重点阐述了道家和儒家对当时风头正劲的佛教教义提出的主要批评:文本的丰富性和无根据性,灵魂存在的困境,教义对国家治理的无用性,教义的简洁性及其 “野蛮”的起源。同时,佛教徒批评道家的 "道 "原则不健全,认为道教徒抄袭和歪曲佛教文本,而且道家本身的教义是反叛的、不可预测的。与儒家的争论围绕着统治者的不同观点、灵魂存在的问题、伦理观念的矛盾等展开。

大约在15和16世纪,在明朝时期,各种哲学之间的敌意和竞争消失了,三教合一的说法变得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