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立陶宛刚度过了万圣节,节日期间人们去亲人的墓地祭拜,缅怀那些已经不在人世的亲人。 11月10日,由维尔纽斯大学亚洲与跨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初级助理Balys Astrauskas主讲的“中国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丧葬习俗”讲座,介绍了中国人的丧葬传统、葬礼的重要性、中国的祖先崇拜以及丧葬习俗与立陶宛传统的差异。

中国宗教可以说是儒教、道教、佛教三大教义,以及各地民间宗教信仰的融合。祖先崇拜构成了中国宗教的坚实基础,至今仍与丧葬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祖灵之外,中国宗教世界观中还有另外两种更高一级的力量,神和鬼(邪灵)。

在中国的宗教宇宙观中,中国文化是以人本主义为主导的——即从人的角度看待世界,因此存在社会政治秩序宇宙化的现象。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宗教主要满足实用的个人和集体需求。

与我们的文化相比,灵魂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同的,因为在中国宗教中,有两种灵魂:即天上的魂(hún),它是思想、自我意识、道德态度,以及尘世的魄 pò,它关乎感官、情绪、生理功能。

本次讲座介绍了中国祖先崇拜现象,它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世界观和宗教取向最基本成分之一。考古研究表明,自新石器时代(公元前 6000 年左右)和商代青铜时代(公元前 1600-1046 年)以来,祖先崇拜的重要性已成为维护政治合法性和公共秩序的重要工具,这不仅在中国近现代前的整个历史时期如此,而且直到今天仍是重要的宗教和社会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中的祖先崇拜表现的是对死者的尊重,死者与祭拜者是同姓氏并有亲属关系,尽管有时这种亲属关系未必被证实。祖先就是与祭拜者有亲属关系或其他共同特性的亡者,祭拜者通过祭祀仪式与祖先保持着联系。最受尊敬的祖先最终可以成为神(如孔子)。

祭祀仪式通常在专门供奉某一家族祖先的庙宇中进行,或在居住场所中专门的空间中进行,其主要特点是带有祖先照片、香火和食物供品的祭坛。祭祖仪式是历法和家庭庆典、婚丧嫁娶、成年礼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是巩固社区、巩固宗族等级结构的重要手段。社区或亲属通过与自己血脉相连、共同的(有时是半传说的)祖先建立相互联系,在遇到困难时他们期待祖先给予反馈和帮助。

中国葬礼形而上的意义也不同:天魂(hún)在死后立即与身体分离,成为祖先。只要定期有供品和纪念活动,祖先就会活着。尘世的魄(pò)会因为不当的葬礼而以鬼的形式留在尘世上。因此,葬礼在中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既是作为死者灵魂逝去,先人成为神灵的一种仪式,同时也是生者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灾难而必须尽力安葬好死者的实际行动。